北京冬奥会雪车雪橇项目医疗急救的保障

Abstract

目的

对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雪车、雪橇、钢架雪车赛道医疗保障情况进行分析及总结,为今后赛事举办及群众冰雪运动的医疗保障工作提供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参加2021年10—11月雪车、雪橇、钢架雪车国际训练周和世界杯(以下简称“国际训练周”),及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雪车、雪橇、钢架雪车项目(以下简称“北京冬奥会”)的运动员受伤、救治情况,参考和借鉴《冬季雪上运动项目医疗保障标准》制定具体的分类标准分析受伤部位、受伤类型、事故发生点位等。

结果

参加国际训练周和北京冬奥会总计743名运动员,比赛期间共发生翻车、翻撬、碰撞事故58次,其中有28次(运动员28例)出现了运动员受伤,占事故总数的48.3%,占运动员总数3.8%,其中男性9例(32.1%),女性19例(67.9%),平均年龄(26.3±4.7)岁。28例受伤运动员中20例(71.4%)为Ⅰ类伤,在现场得到了救治处理,8例(28.6%)伤情较重的,其中Ⅱ类伤(7例)、Ⅲ类伤(1例)转诊至定点医院进行进一步处理。28例受伤运动员中有3例(10.7%)出现了多发损伤,其中2例为2部位受伤,1例为3部位受伤,最常见的受伤部位为脚踝及脚趾(10/32,31.3%)。28例受伤运动员中有1例(3.6%)同时出现了2种受伤类型,最常见的受伤类型为关节和(或)韧带损伤(11/29,37.9%)。赛道最容易发生事故的点位为第9弯道(18/58,31.0%)。

结论

通过对医疗保障工作的分析和总结,能够更好地为今后我国开展雪车、雪橇、钢架雪车运动提供经验和参考,使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奥运资产。

Keywords: 北京冬奥会, 医疗保障,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medical security situation of the snowmobile, sled, and steel frame snowmobile tracks at the National Sliding Centre, and to provide experience for future event hosting and medical security work for mass ice and snow sports.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injuries and treatment of athletes participat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ining Week and World Cup for Ski, Sled, and Steel Frame Ski from October to November 2021(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International Training Week"), as well as the Ski, Sled, and Steel Frame Ski events at the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in February 2022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We referred to and drew on the "Medical Security Standards for Winter Snow Sports" to develop specific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for analyzing injured areas, types of injuries, and accident locations.

Results

A total of 743 athletes participa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ining Week and the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During the competition, there were 58 incidents of overturning, prying, and collision, of which 28 (28 athletes) were injured, accounting for 48.3% of the total accidents and 3.8% of the total number of athletes. Among them, there were 9 males (32.1%) and 19 females (67.9%), with an average age of (26.3 ± 4.7) years. Among the 28 injured athletes, 20 cases (71.4%) received on-site treatment for Class Ⅰ injuries, while 8 cases (28.6%) had more severe injuries, including Class Ⅱ injuries (7 cases) and Class Ⅲ injuries (1 case), which were referred to designated hospitals for further treatment. Among the 28 injured athletes, 3 cases (10.7%) experienced multiple injuries, including 2 cases of 2 injuries and 1 case of 3 injuries. The most common injuries were in the ankle and toes (10/32, 31.3%). Out of 28 injured athletes, one (3.6%) experienced two types of injuries simultaneously, with joint and/or ligament injuries being the most common (11/29, 37.9%). The most accident prone point on the track was the ninth curve (18/58, 31.0%).

Conclus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medical security work, it can provide better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nowmobile, sled, and steel frame snowmobile sports in China, making the National Snowy and Ski Center truly a sustainable Olympic heritage.

Keywords: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Medical security, National Sliding Centre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是专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设计的中国国内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经由国际奥委会及国际体育单项组织审核认证的符合冬奥会标准的雪车雪橇赛道[1]。在这里成功举行了2021年10—11月雪车和钢架雪车国际训练周、计时赛,雪橇国际训练周和世界杯及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雪车、雪橇、钢架雪车项目等重大赛事。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以长度1 975 m、有16个弯道的赛道为核心(第1弯道至第16弯道),垂直落差超过120 m,其中第11弯道为全球独具特色的360°回旋弯道,赛道最高点高程1 017 m,最低点位于第16弯道底部,高程896 m,最快滑行速度151.1 km/h,赛道设置了3个出发区,共6个出发口[2]。

在冬奥会历史上,雪车、雪橇和钢架雪车运动员是最常受伤的。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Salt Lake City Winter Olympics)所有就诊的运动员中,雪车、雪橇、钢架雪车项目的运动员占比19.6%,排在第2位,其中包括10.1%的雪车运动员、8.7%的雪橇运动员和0.8%的钢架雪车运动员[3]。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Vancouver Winter Olympics)中有12%的雪车、雪橇运动员出现了受伤情况,其中头部、颈部、上脊柱和小腿是最常见的受伤部位,而在赛前训练中还出现了一起因为赛道原因导致的雪橇运动员死亡的事故[4]。Watanabe等[5]对2017年札幌亚洲冬季运动会(Sapporo Asian Winter Games)的医疗服务进行分析时发现,47%的运动员使用过医疗服务,且超过一半的代表团没有团队医生陪同,其医疗事件发生率很高,这说明大型冬季运动赛事的举办可能将带来大量的医疗服务需求,目前国内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对于雪车、雪橇、钢架雪车比赛医疗保障的经验也相对匮乏。本研究回顾分析参加2021年10—11月雪车和钢架雪车国际训练周、计时赛,雪橇国际训练周和世界杯(以下简称“国际训练周”)及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雪车、雪橇、钢架雪车项目(以下简称“北京冬奥会”)的运动员受伤、救治情况,分析受伤部位、受伤类型、事故发生点位等,结合赛前医疗保障相关准备工作,分析总结雪车雪橇运动医疗保障工作,为今后赛事举办及群众冰雪运动的医疗保障工作提供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冬奥医疗保障团队为参加2021年10—11月国际训练周,及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雪车、雪橇、钢架雪车项目的运动员及各类场馆工作人员提供了医疗保障服务,共设置出发区医疗站、结束区医疗站、工作人员医疗站、观众医疗站、第10弯道医疗站、第15弯道医疗站,覆盖全部出发区、收车区、弯道1~16。场内出现翻车、翻撬、碰撞事故或有运动员就医时由相应区域医疗站医护人员记录就医患者的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国籍、受伤原因、受伤部位、受伤类型、处理等。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和处理,受伤或病情相对较重的患者,如骨折、脑震荡等,由医疗站的专用救护车转运至定点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

本研究获得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批准(批准号:2023PHB195-001)。

参加国际训练周的共有来自35个国家的423名运动员,参加北京冬奥会的有来自37国家的320名运动员,总计743名运动员。国际训练周及北京冬奥会比赛时共发生翻车、翻撬、碰撞事故58次,其中有28次(运动员28例)出现了运动员受伤,本研究收集了这28例受伤运动员的资料,其中男性9例(32.1%),女性19例(67.9%),平均年龄(26.3±4.7)岁。

1.2. 研究方法

对于所有受伤运动员的受伤情况和赛事的医疗保障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参考和借鉴《冬季雪上运动项目医疗保障标准》制定了具体的分类标准[6]。运动员受伤部位分为:头颈肩部、胸腹部、腰臀部、上肢、手腕及手指、下肢、膝关节、脚踝及脚趾[6-7];运动员受伤类型分为:肌肉、软组织损伤,挫伤及外伤,关节和(或)韧带损伤,骨折,脑震荡[8-9]。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2.1. 医疗保障工作

国际训练周时共有39名医护人员参加,其中设有医疗官1名及副医疗官2名,医生18名,护士18名,分布于出发区医疗站、结束区医疗站、观众区医疗站、第10弯道医疗站和第15弯道医疗站,由北京市急救中心配备5辆救护车组负责转运伤员。北京冬奥会时因增加了工作人员医疗站,参加医疗保障的医护人员增加至55名,除医疗官1名及副医疗官2名外,医生、护士分别增加至26名,救护车组仍为5组负责转运,根据训练及比赛日程安排把医护人员分成两组轮换进行医疗保障工作。将伤情分为三类给予不同处理:(1) Ⅰ类:对擦伤、轻度扭伤、轻度挫伤等神志清楚、生命体征正常的伤员,就近医疗站处置,或自行前往运动员医疗站进行治疗;(2)Ⅱ类:对裂伤、中重度扭伤、中重度挫伤、骨折等神志清楚、生命体征正常的伤员,但伤口需要麻醉下清创缝合,或扭伤、挫伤部位需要影像学诊断来明确损伤程度,就近医疗站或运动员医疗站包扎、固定,由救护车转运至定点医院继续治疗;(3)Ⅲ类:对重度摔伤、高能量损伤等神志不清、生命体征不平稳的伤员,就近医疗站迅速给予就地救援,进行颈围、脊柱板固定,如有开放伤口、骨折等就地包扎固定后由医护人员护送至急救车,快速由救护车医护人员将伤者转运至定点医院,由定点医院救治。由相应区域医疗站医护人员记录所有就医患者的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国籍、受伤原因、受伤部位、受伤类型、处理情况等,并上报给副医疗官,由其统一上传至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

2.2. 运动员受伤情况

国际训练周及北京冬奥会比赛时共发生翻车、翻撬、碰撞事故58次,其中有28次(28例)出现了运动员受伤,受伤占比48.3%。受伤运动员占运动员总数的3.8%(28/743)。28例受伤运动员中20例(71.4%)为Ⅰ类伤在现场得到了救治处理,8例(28.6%)伤情较重的,其中Ⅱ类伤7例、Ⅲ类伤1例,转诊至定点医院进一步处理。

28例受伤运动员中有3例(10.7%)出现了多发损伤,其中2例为2部位受伤,1例为3部位受伤,具体受伤部位包括:脚踝及脚趾10个(31.3%),头颈肩部7个(21.8%),手腕及手指6个(18.8%),胸腹部3个(9.3%),上肢2个(6.3%),腰臀部2个(6.3%),下肢1个(3.1%),膝关节1个(3.1%)。

28例受伤运动员中有1例(3.6%)同时出现了2种受伤类型,具体受伤类型包括:关节和(或)韧带损伤11个(37.9%),挫伤及外伤7个(24.1%),肌肉及软组织损伤6个(20.8%),骨折4个(13.8%),脑震荡1个(3.4%)。8例转诊患者中的4例(50.0%)在定点医院确诊骨折,4例(50.0%)为肌肉、软组织损伤。

2.3. 事故发生点位分析

国际训练周及北京冬奥会比赛时共发生翻车、翻撬、碰撞事故58次。从赛道角度来看,第9弯道发生18次(31.0%),收车区发生13次(22.4%),第16弯道发生12次(20.7%),第4弯道发生4次(6.9%),第12弯道发生3次(5.3%),第14弯道发生2次(3.5%),第2弯道发生1次(1.7%),第3弯道发生1次(1.7%),第5弯道发生1次(1.7%),第11弯道发生1次(1.7%),第13弯道发生1次(1.7%),第15弯道发生1次(1.7%)。

3. 讨论

雪车、雪橇、钢架雪车运动被称为车橇类项目,均起源于瑞士,后逐渐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等地流行。车橇类项目由于技术性要求高,运动过程中高速滑行和急转弯的特点导致损伤发生率很大,属高危运动,无论训练或比赛中运动员受伤很难避免[10]。第21~23届冬奥会[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2014年索契冬奥会(Sochi Winter Olympics)、2018年平昌冬奥会(Pyeongchang Winter Olympics)]比赛期间参赛运动员受伤发生率最高的五个项目中雪车排在第三位,受伤发生率达到18.56%,仅次于单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高于雪橇和钢架雪车[11],且雪车比雪橇、钢架雪车的受伤占比更高,是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中受伤发生率最高的项目,也是女运动员中受伤比例最高的项目[4]。2012年因斯布鲁克冬季青奥会(Innsbruck Winter Youth Olympic Games)、2016年利勒哈默尔冬季青奥会(Lillehammer Winter Youth Olympic Games)的受伤调查也发现雪车是所有团队运动项目中受伤率最高的运动,约占团队运动受伤的8.3%和18.2%,而钢架雪车仅为3.5%和17.5%[12-13]。本研究中共记录国际训练周及北京冬奥会比赛期间发生翻车、翻撬、碰撞事故58次,其中有将近50%出现运动员受伤(28/58,48.3%),结合上述其他研究都客观地反映出车橇类运动项目的高风险性,在医疗保障工作中应给予高度重视。

腰、膝、踝是车橇类运动项目动作模式的三大支撑部位,所以也是运动员的主要受伤部位。核心肌群力量不能满足运动专项需要,完成特定动作时膝、踝关节周围肌肉、肌腱、韧带等应力不合理等是受伤的主要诱因,如未能得到及时对症治疗,很可能加重病情[14]。本研究中共发生脚踝及脚趾受伤10个(31.3%),头颈肩部受伤7个(21.8%),手腕及手指受伤6个(18.8%),分别排在受伤部位的前三位,与车橇类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有关,同时3名运动员(10.7%)出现了多发损伤。颅脑外伤是导致运动员死亡的主要原因,有研究对7个世界杯赛季的受伤情况进行汇总后发现,受伤的2 080例运动员中,245例(11.8%) 为头部/面部受伤,其中神经系统损伤/脑震荡最常见(81.6%)[15]。本研究中7例头颈肩部受伤的运动员中出现过神经系统症状,为了应对颅脑外伤,医疗保障团队中应专门配备神经外科医生。

从受伤类型来看,车橇类运动项目的损伤主要以骨折、脑震荡、擦伤、挫伤和扭伤为主[16-17],且受伤发生率与其他大多数高速运动项目一致[18]。有研究对我国雪车国家队队员2016—2017年的夏训和冬训期的损伤进行统计,发现每次翻车基本上都会导致擦伤,在这期间出现的各种擦伤、挫伤发生率较高;受伤类型以软组织冲击伤、擦伤、挫伤为多;受伤部位在颈肩部、腰背部和大腿后上部损伤为多;受伤的肌肉多为右大腿后侧肌群、髂腰肌。出现过的严重损伤有脑震荡、肋骨严重挫伤、颈椎骨折、锁骨粉碎骨折、颈椎严重挫伤[19]。本研究中关节和(或)韧带损伤占比最高(37.9%),其次为挫伤及外伤(24.1%)和肌肉及软组织损伤(20.8%),8例转诊患者中的4例(50.0%)在定点医院确诊骨折,均提示在配置医疗保障团队时应重点配备骨科、创伤科医生,同时增加冰袋、颈托、担架和夹板等设备的数量。

从事故发生点位来看,车橇类运动项目对场地和运动装备要求很高,受伤发生率与赛道和运动装备存在很大的相关性[20]。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惠斯勒赛道中心(Whistler Track Center for Vancouver Winter Olympics)损伤数据表明,雪车的损伤通常发生在弯道,超过75%的运动员在第13~17弯道中发生事故,尤其是第16弯道是赛道上造成损伤程度最为严重的区域,也是唯一出现过死亡事故的弯道[10]。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是我国第一条车橇类运动项目的赛道,没有保障经验可以参考,在本研究中第9弯道事故发生率最高(31.0%),其次为收车区(22.4%)和第16弯道(20.7%),考虑与赛道设计相关。第16弯道为全赛道最低点,受伤人员及车辆往往会停留在此,根据国外医疗保障经验通常会在赛道最低点设置医疗站,本次保障工作亦然。第9弯道是全新情况,第9弯道后的第11弯道是全球第一个360°回旋弯,运动员需要在第9弯道进行姿态调整,如果控制不好很容易在此发生事故,所以本次医疗保障中也着重加强了此点位医疗站的人员配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也提示在制定医疗保障方案时,医务人员不仅要考虑训练、装备对受伤的影响,同时也应因“赛道”调整医疗保障安排。

为保证顺利完成保障任务,在人员配置方面医疗保障团队包括来自急诊科、创伤救治中心、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骨科、麻醉科、普外科、心外科、血管外科、泌尿外科、呼吸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耳鼻喉科、内分泌科等科室的55名医护人员,其中1名创伤救治中心主任医师作为正医疗官带队,全面负责统筹场馆医疗保障工作;2名创伤骨科和急诊科副主任医师作为副医疗官,分别作为组长,统筹组内医疗保障工作。医疗保障团队分别就雪车、雪橇、钢架雪车运动员受伤特点、容易发生事故的点位及国际大赛救援细节分别进行了反复总结,提前进行现场考察,精心梳理赛道救援流程,制定场地医疗保障方案,完善赛道地图,以使发生意外后,为救援人员快速、准确到达事发地点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北京冬奥会是首次举办雪车、雪橇、钢架雪车运动项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冬奥医疗保障团队有完整医疗急救保障经验,制定了一套我们自己的行之有效的保障流程,完成了精准救援工作。通过对医疗保障工作的分析和总结,能够更好地为今后在我国开展雪车、雪橇、钢架雪车运动提供经验和参考,使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奥运遗产。

Funding Statement

北京市卫生健康科技成果和适宜技术推广项目(BHTPP2022097)

Supported by the Beijing Health Technologies Promotion Program (BHTPP2022097)

Footnotes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杜昌:提出研究思路;马勇、杜昌、郭维: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分析、整理数据;马勇:撰写论文;朱继红、朱凤雪、党育、郭鹏:总体把关和审定论文。

References

1.赫 然. 北京冬奥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场馆赛道用喷射混凝土的研究. 工业建筑. 2022;52(2):144–150. [Google Scholar]

2.张 玉婷, 高 治, 刘 紫骐, et al. "翩若惊鸿, 婉若游龙"——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设计. 建筑学报. 2021;(7):92–109. [Google Scholar]

3.Reeser JC, Willick S, Elstad M. Medical services provided at the Olympic Village polyclinic during the 2002 Salt Lake City Winter Games. WMJ. 2003;102(4):20–25. [PubMed] [Google Scholar]

4.Engebretsen L, Steffen K, Alonso JM, et al.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Winter Olympic Games 2010. Br J Sports Med. 2010;44(11):772–780. doi: 10.1136/bjsm.2010.076992.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5.Watanabe K, Akama T, Asakawa S, et al. Medical services at the 2017 Sapporo Asian winter games: injury and illness epidemiology at a 34-nation multisport event. Br J Sports Med. 2019;53(1):32–36. doi: 10.1136/bjsports-2018-099061.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6.中国创伤救治联盟, 北京医师协会院前急救分会 冬季雪上运动项目医疗保障标准专家共识. 中国急救医学. 2018;38(5):373–377. [Google Scholar]

7.马 骁, 王 佳宁, 陈 拿云, et al. 2019—2020国际雪联滑雪世界杯医疗保障情况分析.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21;40(5):360–363. [Google Scholar]

8.曹 国林. 高山滑雪初学者运动损伤原因调查分析. 辽宁体育科技. 2014;36(2):32–33. [Google Scholar]

9.陈 兆飞, 景 涛. 冬季滑雪意外事故损伤及其安全防护研究. 冰雪运动. 2019;41(3):33–37. [Google Scholar]

10.巨 雷, 于 滢, 孙 智博, et al. 我国雪车项目运动损伤特点及防治.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8;36(2):24–27. [Google Scholar]

11.周 文琪, 袁 正, 李 彦, et al. 第21~23届冬季奥运会赛期运动损伤发生特点.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21;40(11):922–926. [Google Scholar]

12.Ruedl G, Schobersberger W, Pocecco E, et al. Sport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first Winter Youth Olympic Games 2012 in Innsbruck, Austria. Br J Sports Med. 2012;46(15):1030–1037. doi: 10.1136/bjsports-2012-091534.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13.Steffen K, Moseid CH, Engebretsen L, et al.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in the Lillehammer 2016 Youth Olympic Winter Games. Br J Sports Med. 2017;51(1):29–35. doi: 10.1136/bjsports-2016-096977.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14.梁 志强, 岑 炫震, 林 程辉, et al. 国际雪车训-科-医综合监控研究动向. 中国体育科技. 2021;57(9):3–10. [Google Scholar]

15.Steenstrup SE, Bere T, Bahr R. Head injuries among FIS World Cup alpine and freestyle skiers and snowboarders: A 7-year cohort study. Br J Sports Med. 2014;48(1):41–45. doi: 10.1136/bjsports-2013-093145.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16.Reid SA. Stress fracture of the ulna in an elite bobsled brakeman. Clin J Sport Med. 2003;13(5):306–308. doi: 10.1097/00042752-200309000-00006.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17.Severson EP, Sofianos DA, Powell A, et al. Spinal fractures in recreational bobsledders: An unexpected mechanism of injury. Evid Based Spine Care J. 2012;3(2):43–48. doi: 10.1055/s-0031-1298617. [DOI]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Google Scholar]

18.Piat SC, Minniti D, Traversi D, et al. Torino 2006 Winter Olympic Games: Highlight on health services organization. J Emerg Med. 2010;39(4):454–461. doi: 10.1016/j.jemermed.2009.08.028.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

19.于 滢, 巨 雷, 孙 智博, et al. 雪车项目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8;36(4):23–27. [Google Scholar]

20.Stuart CA, Richards D, Cripton PA. Injuries at the Whistler Sliding Center: A 4-year retrospective study. Br J Sports Med. 2016;50(1):62–70. doi: 10.1136/bjsports-2015-095006. [DOI] [PubMed] [Google Scholar]